蘇老師專欄

[ 2019-06-26 ]

十二年國教,CLIL 與《英語的故事》   蘇正隆

英美近年來的語言教學強調 Content &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(CLIL),我們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反映了這個趨勢,強調學習不以學科知能為限,應關注與生活的結合,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不分科目的,必須綜合跨領域的知識予以活用。

以往我們的英語教學花費許多時間、精力在解釋字彙、片語、句型、文法規則,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卻極為有限。其實可以用更科學、有效的方式,譬如在解釋字彙時,就可把王旭教授《英語的故事》(書林, 2018) 裡「英語的詞彙與構詞」的要點適時融入。相信學生了解了英語各種不規則現象的來龍去脈,對英語會更感興趣,甚至可以舉一反三,活用在中文上。

又如,第二章「英語的語音系統」裡提到「語音對調」(metathesis):
“語音對調 (metathesis) 是語音順序前後對調,bird /bɝd/ ‘鳥’ 這個詞…古英語…為 bridd,… <r> 在 <i> 前面,發音應為 /brɪd/。在中世英語時兩個音前後對調…。這…也用來解釋 three 與 third 之間的關係。古英語 third 是拼為 thridda,<r> 在 <i> 的前面。…在中世英語時期,兩個音前後對調,而成為現在的 third。

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 pretty ‘漂亮’ 一詞…,這個詞在非重音時發成 /pɚtɪ/ (例如 pretty good),而在重音時發為 /ˈprɪtɪ/。另一個例子是 prescription ‘處方’ 發音為 /pɚˈskrɪpʃən/,也是在輕音音節。

另外一個語音對調的著名例子是 nuclear ‘核心的’。這個詞的標準發音是/ˈnuklɪɚ/ 或 /ˈnjuklɪɚ/,可是許多人發音為 /ˈnukɪlɚ/ 或/ˈnjukɪlɚ/,把 /l/ 跟 /ɪ/ 互換位置。” 《英語的故事》pp. 58-60

了解以上原理,教學時就不會武斷認為只有一種標準發音,學生也不會預期人家的唸法會跟自己所學完全一樣,對英語聽力也會有幫助。

語言裡像這種字音位置轉換對調的例子不少,諸如中文的「演講/講演」,「道地/地道」;普通話的「颱風」與台語的「風颱」;中文的「命運」、「介紹」與日文的「運命」、「紹介」;「腦滿腸肥」許多人會寫成「腦滿肥腸」,「義正辭嚴」會寫成「義正嚴辭」;「平衡措施」最近流行寫成「衡平措施」,像今天報載大法官提名就提到受提名者專長、性別的「衡平性」!

我5/25去長榮大學參加第23屆口筆譯國際研討會,聽到中國學者講「經驗的積累」、「積累經驗」;在台灣我們說「經驗的累積」、「累積經驗」。5/26跑去台北光點想看 Satyajit Ray的《大地之歌》(Song of the Little Road),結果撲了個空,不只當天,連下星期的票都賣光,看板《大地之歌》片名上每場都貼著「完售」兩字,不知從何時開始,把「售完」寫成「完售」變得比較時髦。這些都是 metathesis 活生生的例子。 (Jerome Su)